文章搜尋

2008年6月20日

Rollei35的特製快門

常我在日本,每個月有購買日本CAMERA月刊的習慣。
在2008年6月份中,專門拆傳統相機的專欄中,刊登了有關Rollei 35快門的解說。
這次翻譯出來,與喜歡Rollei35跟中古相機的朋友們一起分享。





Rollei35的特製快門

(作者:GANDARA井上)


前絕後的35輕便相機

統銀鹽照相機中,Rollei 35不只受到相機愛好者的好評外,在許多年輕女性中也是相當有人氣的。1967年剛進口進來日本時,Rollei35的售價為6萬9千元日幣。這價格在當時來說,對很多人了說是遙不可及的高價舶來商品。雖然說Rollei35初期是在德國生產,隨著後期把生產據點轉到新加坡之後,價格是有稍微的調降了些。但是,同樣的價格在當時,還是可以買很多台日本製的輕便相機。
Rollei35推出當時,日本正為採用LEICA判(135)一半尺寸的半幅(半格)相機的全盛時期。但跟其他跟半格相機相比,Rollei35卻是台功能齊全的135全幅輕便底片機。此舉,轟動了當時的相機業界。並且更讓大家驚訝的是,Rollei35用的是蔡司鏡頭,測光表是用Gossen的,快門機構是採用Deckel社製的全德製豪華組合。大膽的將所有零件整合出來的Rollei35之父Heinz Waaske的巧思,也被眾人讚嘆。當初設計Rollei35的目標即為「盡量能小巧輕便,但卻擁有良好的畫質」。也因此在以「小巧輕便」成為優先考量上,Rollei35各部分的機構設計也與一般的相機有些不太一樣。Rollei35採用用左手過片,底片回捲桿與計數器,熱靴等是在相機底部的獨特構造。Rollei35是全世界上第一台採用這種設計的相機,但之後也沒有別家在推出類似的機種。

破常識的平面展開式特別規格的快門結構



Rollei35在外觀上的特徵之一,即為鏡頭是夾在配置在決定光圈大小跟快門速度調整左右轉盤之中。如果是一般鏡間快門機的話,轉盤(轉環)應該會是在跟鏡銅一樣同一個圓周上。但如果採用一般的設計方式的話,鏡頭的寬度一定會隨之加寬。那到底Rollei35的快門結構又是怎樣子的設計方式?
先,Rollei35機身上方先是一塊大大的測光表機構區塊,接著觀景窗光學系跟底片輸送的齒輪結構依序排列著。接著巧妙的計算135底片盒上方突起的卷軸空間,將測光表的受光素子跟電池室整合在一塊。為了達到最小的尺寸所花下的心血,說不定當時競爭對手的工程師們會欽佩的心想「呵呵,竟然出了這一招」。但隨著將相機本體跟分割前板給拆下來之後,卻又說不定氣著跺腳邊說「這...根本模仿不了阿!」因為配置在前板的是「快門調速機構」。雖然說 Rollei35是採用Deckel社製的Compur快門,但這卻是跟一般不一樣的特別訂製版本。
小型的鏡頭縮進小巧的機身內,接著鏡身內再追加光圈跟快門葉片。然後拍攝時,前板的輪盤跟光圈還有快們做連動的一連串想法。而為了達到這樣子的機能,Rollei35只將非與鏡頭內一起不可的光圈跟快門葉片留在鏡身內,接著把其他一切機構分散配置在前板上。然後再採用大膽設計的特製Compur快門機構。Rollei35就是這樣一款特殊的相機。

不使用泛用零件的前提下所誕生的長銷機種

設計相機時,主流來說應該是能夠盡量採用泛用零件來壓底成本的。但是不遵守慣例,不去擔心銷售台數,而大膽的去跟Deckel社做特別訂購的Rollei實在是讓人佩服。而且,對於一直以做中片幅雙反相機TLR起家的公司來說,小型相機是新的世界也是一種冒險。但是不去模仿任何一個對手,而是做出能讓任何對手都無法模仿的心態真的是很偉大。但與只在短時間內大量生產,且又因為每每推出新產品之後舊產品也隨著陳腐化的電器產品不同的是,Rollei35是以前人沒有的巧思所完成的,但偶然的也成為了長銷機種的相機。

上就是這一次的介紹,相信這次的介紹讓大家更了解Rollei35之外,也讓大家知道些許Rollei35誕生的故事。這或許是玩老相機的好處一之,因為老相機除了機器本身的技術規格、功能之外,他背後的故事所給予我們的附加價值或許是現在數位相機或者是電子產品所沒有的。最後祝大家,拍照愉快~!

2 則留言:

  1. 真棒的解説!! 現在我終于明白了他的設計~
    我也來報到一下
    我也有一台35T

    回覆刪除
  2. Rollei 35前前後後收了35SE, 35S, 35S限定版, 35, 直至昨天收了相當漂亮的35T(黑), Rollei 35還是我最愛的隨身相機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