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尋
2008年8月28日
嗶~!現在閉關中...但即將解放~!
也很高興看到有很多人對Rollei有興趣~
也很高興看到有人已經入手了Rollei相機~
但也應該跟你們說一聲「對不起~!」...因為我不小心毒到你們了~!哈
Anyway...回到正題...
No_Name~我現在正在閉關中...
(閉那們子的關...我有看到你到M01 ZF跟IOP留言阿~!)
阿....在一次回到正題....
No_Name~我正在在趕研究所的畢業論文,
所以現在還沒有辦法詳細的對於有在我Blog裡留言的網友們回覆,
但...
好消息是我下禮拜二(9/2)就解放啦~!
所以如果對於Rollei有問題的網友們~
除了請你們稍作等候外,
如果還有什麼問題的話,
就請留言在此篇下。
我禮拜二晚上會做回覆~
謝謝~!
2008年6月20日
Rollei35的特製快門
在2008年6月份中,專門拆傳統相機的專欄中,刊登了有關Rollei 35快門的解說。
這次翻譯出來,與喜歡Rollei35跟中古相機的朋友們一起分享。
空前絕後的35輕便相機
傳統銀鹽照相機中,Rollei 35不只受到相機愛好者的好評外,在許多年輕女性中也是相當有人氣的。1967年剛進口進來日本時,Rollei35的售價為6萬9千元日幣。這價格在當時來說,對很多人了說是遙不可及的高價舶來商品。雖然說Rollei35初期是在德國生產,隨著後期把生產據點轉到新加坡之後,價格是有稍微的調降了些。但是,同樣的價格在當時,還是可以買很多台日本製的輕便相機。
打破常識的平面展開式特別規格的快門結構

在不使用泛用零件的前提下所誕生的長銷機種
以上就是這一次的介紹,相信這次的介紹讓大家更了解Rollei35之外,也讓大家知道些許Rollei35誕生的故事。這或許是玩老相機的好處一之,因為老相機除了機器本身的技術規格、功能之外,他背後的故事所給予我們的附加價值或許是現在數位相機或者是電子產品所沒有的。最後祝大家,拍照愉快~!
2008年6月18日
人生中的第一台中片幅SLR --- Rollei SL66
而已。但SL66擁有幾項哈蘇沒有的特徵,
1.有蛇腹可以做上下位移
2.鏡頭可以反接
3.中古鏡頭的價格較哈蘇便宜一些
所以,在奉行「一路走來,始終祿萊(Rollei)」的精神下,最後還是決定買下了Rollei SL66。
Rollei SL66簡史
Rollei是由中片幅TLR起家的事情相信大家都知道,SL66是Roleii產片中的第一台6X6中片幅SLR。其實Rollei早在1957年就已經開發完成了6X6中片幅SLR,但是由於當時Rollei的TLR非常成功外,Rollei創辦人之一的Dr. Reinhold Heidecke和推出哈蘇相機的Victor Hasselblad也在1957年達成協議,Rollei將不會於市場販售中片幅SLR,相對的哈蘇也不會推出6X6中片幅TLR。部份人士認為,Rollei的此一決定造成日後Rollei太晚進入6X6中片幅SLR市場,而讓哈蘇跟日系廠商給瓜分掉了。但此份協議,也因Dr. Heidecke於1960年死去之後成為白紙。
接著,1964年新上任的總經歷Dr. Heinrich Peesel決定要在1966年的Photokina展中推出新的相機。而新的相機就是---6X6中片幅SLR。Rollei開發6X6中片幅SLR時,沿用Rollei TLR的操作設計,左側對焦,右側過片的方式,讓長期已經慣用Rollei TLR的使用者,可以更直覺的使用相機。而Rollei的開發團隊,也順利的於1966年的Photokina展中推出了相機。也因此,Rollei的紀念性第一台6X6中片幅SLR---SL66從此誕生。而SL66的命名由來為,19"66"年推出了"6X6"的"SL"R=SL66
Rollei開發SL66花費了,350萬馬克,換算成現在價值約為1000萬美金以上。對於小規模的Rollei來說,是相當高的金額。但也因次看出,Rollei是多麼重視這台SL66。SL66大約使用1000個零件所組成,除了機身外層的人造皮革外,大約只使用10個塑膠製零件,其餘皆為金屬製。
SL66之後,Rollei推出了含TTL測光的SL66E,裝供攝影棚專用的SL66X,和多了點測光的SL66SE。
2008年5月19日
請把回憶跟相片做結合...
玩底片其實可以有很多理由,但其實其實不管是「底片」or「數位」,對我來說一定要把它轉為實體,也就是---「相片」。現在因為數位的誕生,有多少人少了輸出這個動作。洗出或者是印出的照片除了有拿在手中的紙張的重量外,又會因為時間的增長而又多了一分心靈的價值。
我是拍完底片,一定要洗成照片的人。不管你今天願不願意,拍失敗的、醜的都一定會成為,讓你拿在手上的實體照片。哪怕你在整理相片時,只會把好的照片放到相簿裡,比較不好的照片讓他另外成堆。但當有一天不知道為什麼哪跟筋不對勁時,拿起哪些沒有放在相簿的相片,或許也會讓你成為回想起一些事情。
但,反觀數位,說真的有了數位相機以後,存在硬碟裡的的檔案,又有多少真正印出來成為照片。又有多少在當下不覺得重要的影像,在那兩三下的按鍵下,就永遠失去了。又有多少照片因為當初沒有做好檔案管理,在電腦故障時,一下讓你失去了幾年分的回憶。
所以...有機會的話好好整理自己的硬碟,把好的數位檔案印成相片外,記得請燒成光碟做好備份。
2008年4月16日
Rollei 35 速拍皮套DIY
目前總共做了3個,一個給自己,另外的給老婆跟老妹。但自己留下來的比較讚,因為...用了Artisan&Artist的背帶~!哈哈~!Ok,下面就是圖片。
Rollercord V說明跟教學
首先,先來介紹Rolleicord V的簡意拍攝流程。
1.上片
2.掀起觀景觀上蓋,大至取景
3.掀起放大鏡,使用對焦旋鈕,確認對焦
4. 使用測光表確認曝光
5.決定光圈跟快門速度
6.縮起放大鏡,確認構圖
7.上快門
8.在一次確認構圖(水平)
9.憋氣(很有效喔...)
10.放快門
接著,詳細說明以上步驟。
1.上片
Rolleicord V使用120底片,上片方式極為簡單。機身上下方各有一個捲軸,下方放進新的底片,上方放進使用過的120底片所留下的塑膠軸心。簡單來說,Rolleicord V的過片方就是,機身上方的卷軸捲起下方的底片。
上片步驟:(因機身內還留有底片,在此存以文字解說,待以後補上圖文解說)
1.打開機身
2.抽起下方底片室的軸心,然後放到上方的捲片室
3.把底片放到下方的底片室裡
4.撕開底片上紙環,拉起底片前端放到上方捲片室軸心內的空洞
5.轉上方捲片軸的旋鈕,確認上片是否正確
6.留意底片上的STAR雙箭頭標示與底片室內的雙紅點對齊
7.蓋住機蓋,扣緊拉環
8.轉動過片旋鈕到不能轉為止,此次確認張數確認窗內數字顯示為1,代表為第1張。
但要注意的是,請一定不要把使用過的塑膠軸心給丟掉。如果不小心丟掉的話,只好浪費一捲新的底片,不然就是去跟沖洗店要使用過的卷軸。
2.觀景窗與對焦
TLR相機的特徵就是,影相是由上面的觀景窗鏡頭經由反射鏡後從機身上方的反幕屏來取景。大部分的TLR都跟Rolleicord V一樣,就是把觀景窗的上蓋往上掀即可。
但是,因為只用一塊反射鏡的關係,所以影像就會跟照鏡子一樣是左右相反。說真的小弟我到現在有時還是不太習慣這種左右相反的影像,頭腦轉不太過來。
但因為影像已經經過鏡頭收縮變小,再加上觀景窗距離眼睛的距離,你感覺似乎已經對焦對好了,但其實有時並不會對焦的很正確。這時,有一支放大鏡可以觀察觀景窗內的細節的話,那會又多方便。嘿嘿...這也就是TLR的另一個特徵...觀景窗內就有附放大鏡啦~!
放大鏡的位置是在觀景窗罩的前方,當然你可以粗魯的用手把它扳出來。(要非常粗魯還有指甲要夠長@@")其實只要把觀景窗罩前方的飾版往前推,放大鏡就可彈起。
如同上圖所示,Rolleicord V的重要操作幾乎都在前方。
- 光圈調整桿:位於鏡頭右側,光圈範圍為F3.5~22,採1/3間距。
- 快門速度調整桿:位於鏡頭左側,速度為1/500秒~1秒+B快門。
- 多重曝光設定桿:相片上的設定是多重曝光狀態,只要將設定桿往上扳蓋住紅色圓點,就是一般模式。
- 快門設定模式設定桿:Rolleicord V有3種快門模式,分別是M,X,V。M為一般單拍摸時,X為閃光等連動模式,V為Self-Timer模式。
- 快門桿:我沒有別的TLR,不太清楚別的TLR是怎麼拍法。但個人覺得Rolleicord V的快門極為特別,不是跟一般的相機一樣按下快門即可拍攝。Rolleicord V要先上快門(Charge)後,在放快門(Release)。
Rolleicord的快門上放法為,將快門桿扳至a位置上快門(Charge),之後再將快門桿扳至b位置放快門即可(Release)。
2008年3月29日
人生中的第一台TLR --- Rolleicord V

說真的,我覺得Rollei挺會行銷的,也可以說Rollei挺會賺錢的。因為Rolleiflex實在是太貴了,所以Rollei鎖定了業餘的攝影愛好者,在1934年開始販售了Rolleicord I。簡單來說Rolleicord就是Rolleiflex的簡略版。Rolleicord使用較為便宜的鏡頭、簡略的機械結構、不含測光表等等。而我人生中的一台TLR,也是在Rolleicord的1934~1976年為期42年的歷史中的一台---Rolleicord V。Ok,費話少說,讓我們來看照片。
2008年3月22日
Rollei 35's Good Pic(1) 萬國旗與天空
我又敗家了...初期德製Rollei 35+原廠配件紙盒組
天阿!雖然心裡針扎不已,但我還是給她...標下去啦!! 因為......如果這次不把她標下來,我...以後還碰的到她嗎?
竟然在ebay讓我看到這樣東西!初期德製Rollei 35+紙盒+說明書等等。從來沒有在網路上看到有這樣子的組合。整個眼睛亮了起來!在一翻天人交戰之後,加上我最後有稍微把標額多設定高20美金之後,讓我在最後最後的3秒鐘...竟然讓我已差3美金,720美金的價格得標了!
初期的德製Rollei 35的差異就只有屁股下的「背蓋開關」有所不同。初期德製Rollei 35的背蓋開關是「橫棒型」,然後沒有被蓋開關的凹槽。<見上下圖>
後期的德製Rollei 35(引用tyke's Blog)
第一次從德國買家標相機,說明文寫的沒有很詳盡。只給予品相A,動作正常的說明。今晚剛標下,希望可以趕快入手!以上就是我新敗下的寶貝。
2008年3月19日
Rollei 35全系列鏡頭差異解說
- Tessar 40mm F3.5:
Tessar誕生於1902年,設計者為Paul Rudolph。Tessar雖有「鷹眼」般解像銳利的稱譽,但是Tessar並非鷹眼的意思。根據設計者Paul Rudolph的解釋,Tessar是從希臘文的「4」轉變而來的,符合Tessar原型鏡頭有四片的設計。Paul Rudolph在其專利申請書上寫道:「Tessar為4片鏡片,從光圈前與後分為兩部份,前部由分離的正凸鏡與負凹鏡組合為一對,後部由凹鏡表面與凸鏡貼合為一對。每片鏡片都擔任著「負補正」或「正補負」的功能,此外,前部也擔任起負、而後部也擔任起正的功用,互相巧妙搭配,是一個球面像差,色像差和焦線差都加以矯正的鏡頭。」TESSAR可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簡單的設計當中沒有多餘的鏡片,也完全能滿足於實用性的鏡頭設計,所以製造成本(鏡片數量與鏡頭體積)也相對較低。
初期的「德製Rollei 35」、「德製Rollei 35 Gold」、「少量的新加坡製Rollei 35」(轉至新加坡廠後,初期生產)使用蔡司製的Tessar鏡頭,可在鏡頭前的圓盤上看到上面刻著「Tessar 1:3.5 f=40mm Carl Zeiss」。隨著Rollei將Rollei 35的生產基地移至新加坡,並且蔡司的Tessar專利到期,Rollei也開始自行製造Tessar,其搭載機種為「新加坡製Rollei 35」、「Rollei 35 T」、「Rollei 35 TE」,鏡頭前的圓盤改刻為「Tessar 3,5/4 Made by Rollei」。
個人使用德製Rollei 35跟Rollei 35TE後,感覺蔡司製跟Rollei製的Tessar上發色上跟描寫能力是沒什麼差別的。而Tessar拍下來的照片都感覺稍微有點偏藍。(上圖為使用TE拍攝東京鐵塔) - Sonnar 40mm F2.8:
Sonnar由設計巨匠Ludwig Jakob Bertele於1920年改良Ernostar所完成。Sonnar的命名由來常常有人誤以為 Sonnar 是德文「太陽」(Sonne)之意,但實際上 Sonnar 這個命名來自於 ZEISS-IKON 工廠附近區域的名稱。關於Sonnar鏡頭有一趣聞,一群美國記者在日本買了Nikon的標準鏡帶到北韓參加韓戰,回來大為驚嘆Nikon鏡頭的銳利表現,Nikon當時所設計搭配在Nikon RF相機的鏡頭,就是仿造Sonnar的設計,也因此Sonnar的設計者Bertele相當討厭日本人,幾乎拒絕了全部慕名而來的日本人的會面。
Sonnar設計成功之處有兩點,首先,Bertele將他早期的Ernostar-Sonnar結構加入了第三片凸鏡,來貼合前後原本分離的兩片,以低折射玻璃材質代替空氣間隔(airspace)。此舉不僅將鏡面的反射光量有效降低,同時也加強了球面像差與彗星像差的補正。
但,Rollei並沒有使用蔡司製的Sonnar的鏡頭,而是自行製造。Rollei製造的Sonnar鏡頭是採用4群5枚所構成,並加上Rollei獨自的HFT(High-Fidelity-Transfer)鍍膜加工。根據Rollei的說法,HFT可以有效抑止反射、色彩飽和、在逆光下攝影時減少躍光,接近肉眼所見之發色之效果。在網路上也有發現HFT鍍膜的保護鏡頭不錯的說法。其搭載機種為Rollei 35 S、Rollei 35 SE、Rollei 35 Classic 全系列。
個人使用Rollei 35SE下,感覺Sonnar鏡頭比起Tessar鏡頭,確實比較接近肉眼所看到的顏色,細部描寫能力的話Sonnar跟Tessar相當。個人是比較喜歡喜歡Sonnar鏡頭。(上圖為使用SE,拍攝於橫濱山手義大利庭園) - S-Xenar 40mm F3.5:
少量的德製跟新加坡製Rollei 35使用Schneider Kreuznach(斯耐德-柯羅茲那赫)製的S-Xenar。S-Xenar叫被常見於Rollei所生產的廉價型雙眼相機Rolleicord、Kodak Retina系列。關於S-Xenar的介紹在網路上並不多,爬了很多非Rollei 35 S-Xenar的日本使用者的使用心得後,大致上都是說描寫能力,發色自然。搭載S-Xenar的Rollei 35因為數量少,在市場價格也相對較高。 - Triotar 40mm F3.5:
Triotar為蔡司設計的3群3枚的廉價型鏡頭。也因為她是廉價型鏡頭,跟其他Rollei 35所搭載的鏡頭比較起來,細節描寫能力較為不佳。但,Triotar也分為蔡司製跟Rollei自製。Rollei B35有蔡司製的也有Rollei自製的,Rollei C35使用蔡司製的,Rollei 35LED使用Rollei自製的。
看完了以上介紹之後,有沒有像本人一樣已經中毒,開始做夢想要蒐集全部的Rollei 35了呢?
2008年3月14日
如何買到一台比較沒有問題的Rollei 35
回到原本的主題,如何買到一台比較沒有問題的Rollei 35。購買的源頭也很多,店家,網拍,親朋好友轉讓等,能夠在確認相機後在付款的一定是最好,當然如果在店家購買的話可能額外的會提供1個月,半年保證等。但鑒於台灣中古相機店較少,最方便的入手來源應該還是透過網拍。網拍也分兩種,但果是店家出品的話,最好也還是親至前往店家做確認;如果是個人出品的話,那就只能詳細閱讀說明文跟照片來判斷囉(再加上運氣!)。本身比較建議在eBay購買,eBay的出品者人多之外,有些店家出品的Rollei 35是已經經過分解維修(Overhaul)或者是清理、上油、調整(Cleaning, Lubricating and Adjusting,CLA)。雖然價格可能會稍微貴了一點,但相對的相機的機械動作、測光表正確度等也是較有保障的。(當然也免除你敗了一台問題機之後,不甘心在接著敗第2台之機率)
接著說明如何檢查Rollei 35,審查項目主要分為「光學機構檢查」與「機械動作檢查」。
--- 光學機構檢查 ---
- 我把光學機構檢查定義為,使用玻璃的部分。
觀景窗: 檢查觀景窗是否有發霉,刮傷等現象。關係到你的取鏡。 - 鏡頭: 檢查鏡頭內外側是否有刮傷外,將快門速度設定到手動釋放(B),按住快門鍵,透過光源檢查鏡頭內部是否有發霉、塵埃等。
--- 機械動作檢查 ---
- 鏡頭伸縮動作:
Rollei 35全系列機種,皆採用伸縮鏡頭構造。確認步驟如下:
1.將鏡頭拉起後,向左側轉,會感覺到卡一下的感覺。
2.按下快門鍵
3.拉過片桿
4.按住鏡頭收回鈕,往右轉
5.收回鏡頭至機身內
注意!! 在沒有拉片完整下,或沒有按住鏡頭收回鈕的情況下,強制收鏡頭的話會造成故障!!
詳細圖文解說可到,tyke's blog中的伸縮鏡頭圖文教學。 - 光圈動作:
邊調整光圈圓盤,邊確認鏡頭內光圈的收縮動作。 - 快門動作:
調整快門速度圓盤,確認每一個快門速度。但記得,要一直按住快門鍵直到確認快門幕關起後,再放開。(我買過一台從1/15開始,按住快門鍵不放,快門幕就不關的@@") - 快門、過片、回片動作:
使用廢棄底片,確認按下快門,扳過片桿之動作。次數約20次以上(我第一台35LED,中途就過片失靈了)。接著回片,確認回片動作。以上全動作最好測試兩次以上。 - 計數器動作:
按下快門,扳過片桿後,確認計數器是否有正確計算已拍張數。
眼尖的人或許發現好像少檢查了一樣東西,是的那就是「測光表」。為什麼測光表沒放進檢查項目中的原因...因為他是老相機哩!!...大部分內付測光表的中古相機,大都不保證她的精度或動作。原因有很多,機板老化,測光器老化,電池液露出等理由。所以測光表,不列在檢查範圍內。但對於用習慣傻瓜相機或者是數位相機的人,沒有測光表的話可能會感覺不方便。如果真想要檢查測光表的精度的話,那你可能需要另外買或借一隻測光表,來做交叉比對她的精度。但我比較建議另外買一隻現代的測光表,精度也會比較來的準確之外,當作是先行投資,使用沒有測光表的中古相機時也可一併使用。當然,還有更懶更解省的方式就是...先使用數位相機拍攝,然後再使用數位相機的拍攝數據來調整光圈跟快門速度。
以上就是我的購買心得,祝大家都可以買到一台屬於自己的Rollei 35。
2008年3月13日
只跟了我4天的Rollei 35LED
話說回在新宿的Map Camera買了這看起來品相看起來極佳的35 LED之後,趕快衝到附近的Yodobashi Camera買底片。因為一剛開始想買中古相機的原因是因為想要拍黑白照片,所以在眾多的黑白底片中,終於選定了一捲。但,重要的事情發生了。底片怎麼裝阿...(傻)...自從10年前買了第一台數位相機之後(Sony 35萬畫素用1.4mb磁片當記憶體),就沒有在裝過底片了耶。接著,跟我女朋友討論下,依著微薄的記憶,終於裝底片成功了!(按:如果忘了如何裝底片的朋友們,可以到tyke's blog的Rollei 上片教學觀看。)
Rollei 35 LED的簡易使用說明如下,
1.把鏡頭拉到底,然後往左側旋轉。如果有聽到或感覺到"卡"一聲感覺既可
2.找尋景物
3.使用鏡頭前端的測距,調整你與被拍景物的距離
4.對著被拍景物半按快門鍵,讓測光表動作取得爆光值
5.接著,你會在觀景窗看到測光表燈號。如果亮的"綠燈"的話,代表你設定的曝光值是適當的(跳步驟7)
6.如果亮的是"上紅燈"代表"曝光過度","下紅燈"代表"曝光不足"。所以為了達到適當曝光的話,調整光圈跟快門值即可。
7.按下快門鍵(拍攝完成)
8.拉過片桿,接拍下一張。
---正確鏡頭收法步驟---
1.確認過片桿是否已經拉片,或過片完整
2.按住鏡頭收回鈕,往右轉
3.收回鏡頭至機身內
注意!! 在沒有過片完整下,或沒有按住鏡頭收回鈕的情況下,強制收鏡頭的話會造成故障!!
已經習慣數位相機的我,馬上沉浸於這和以往不同的機械式設計的操作中。每當在曝光過度跟曝光不足的燈號亮起後,小心翼翼的轉動光圈跟快門值,接著看到那綠燈亮起時的快感,到現在還感到意猶未盡。那綠色的燈號,彷彿告訴你說OK了喔,你可以拍了喔。當然有時也會發生,看到好的景物時,一拿起相機半按下快門看到綠色燈號亮起後,興奮的按下快門之後才發現忘了調測距的狀況。
但隔了一天之後,這台Rollei 35LED開始出了狀況,也因此她只跟了我4天。狀況如下。
1.測光表的測光感度出了問題(亮綠燈,但還是曝光不足)
2.回片出了問題(沒有正確回片,造成雙重曝光,且發生扳了回片桿之後沒有正確卡片,無法快下快門鍵的情形。當然也沒法收回鏡頭。)
究於以上的情形,趕快在一個禮拜內重回Map Camera,順利的辦理了退貨。所以很遺憾的,拍出來的照片大都曝光不足,所以無法跟大家分享。
中古Rollei 35相機購買紀錄與品相說明(每多敗一台就更新)
- Rollei 35LED(新加坡製) : --- 已退貨---
購買時間與地點:2008/2/16,於日本新宿MapCamera購買
價錢:21000日幣
品相說明:紀念性的第一台,但因測光表的測光感度出了問題(亮綠燈,但還是曝光不足),回片出了問題(沒有正確回片,造成雙重曝光,且發生扳了回片桿之後沒有正確卡片,無法快下快門鍵的情形。當然也沒法收回鏡頭。),所以只跟了我4天。 - Rollei 35SE 銀色(新加坡製):
購買時間與地點:2008/2/20,於日本銀座松屋百貨公司所舉辦的2008年第50回中古相機市購買。出展店家為アークカメラ。
價錢:49000日幣
品相說明:外觀極佳無刮傷,鏡頭跟觀景窗也都無刮傷。但沒有每次半按快門,測光表就會動作,些許接觸不良。並且,低速快門不良。1/15之後的快門值下,快門會不會自動閉上,放開快門鍵後才會閉上。 - Rollei 35TE 黑色(新加坡製):
購買時間與地點:2008/2/22,於日本銀座松屋百貨公司所舉辦的2008年第50回中古相機市購買。出展店家為早田カメラ店。
價錢:49000日幣
品相說明:外觀極佳無刮傷,觀景窗無刮傷,但鏡頭內感覺有小刮傷,但不妨礙拍照。測光表沒問題。 - Rollei 35 黑色(德製):
購買時間與地點:2008/2/24,於美國eBay。
價錢:405美金
品相說明:機身上方之內側一處有約長2公分的橫向輕微刮傷,快門板手邊緣稍微掉漆。觀景窗跟鏡頭極佳,無刮傷。測光表跟快門速度已經被送回前德國Rollei計師調整。 - Rollei 35SE 銀色(新加坡製):
購買時間與地點:2008/3/4,於美國eBay。
價錢:375美金
品相說明:過片桿旁有一處有些許突起外,無刮傷掉漆。觀景窗跟鏡頭極佳,無刮傷。測光表跟快門速度已經被送回前德國Rollei計師調整。
2008年2月26日
強烈推薦的Rollei 35網站->"tyke's blog"
tyke's blog的"白手套教學"裡有圖文並茂的Rollei 35系列教學外,還有很多古董相機的說明。強烈推薦給準備入門的Rollei 35的朋友們,或者是已經擁有Rollei 35的朋友卻有點疑問的朋友們!
在此向tyke's blog版主說聲您真的辛苦啦。
2008年2月25日
與Rollei 35系列的邂逅
